2024年10月26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传统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吕岱瀛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鲁亚在开幕式上致辞。
吕岱瀛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深厚文化底蕴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遵循。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哲学根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第二个结合”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鲁亚在致辞中指出,回首古代,儒释道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古希腊哲学同样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观念,是我们每一个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应用于当代,同时借鉴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成果,在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尹志华教授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伟研究员出席开幕式。
上午的主旨发言分为两场。第一场论坛有五位学者发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教授以《荀子的认识方法论与稷下学术》为题,从荀子的治学方法——“解蔽”的角度出发,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详细解读,说明“虚壹而静”是“求道”的方法,目的是“得道”,获得最高、最全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以《儒家平等观的现代性阐释》为题,从主流儒学中对人共同本质——性善的肯定出发,在圣凡同类、人格平等、损上益下、有教无类、礼尚往来、以礼相待等多个方面对儒家的平等观进行了现代性阐释;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以《“旧邦新命”的时代意义》为题,从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的治学精神出发,从“中华民族”概念、“何以中国”等角度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的思考;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以《文化本位与民族凝聚力:章太炎的国学观的内在层次》为题,从章太炎强调国学在确立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中的重要意义出发,结合章太炎与罗振玉、吴稚晖、王国维等不同学者围绕国学的讨论,说明章太炎基于文化自信所展开的现代性批判,成为近代学人中理解世界、理解现代最为深刻的思考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祥俊教授以《一般、全体与生命整体——冯友兰哲学中共同性概念的类型辨析》为题,围绕冯友兰哲学思想中抽象一般的“理”和全体性的“大全”两类共同性概念进行讨论,说明如何“接着讲”冯友兰哲学中的共同性问题,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场论坛有五位学者发言,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以《从<伯夷列传>看司马迁的天道论与教化论》为题,聚焦《伯夷列传》最后两段的议论深入分析,指出司马迁反对世俗流行的报应论的天道观,赞成孔子所揭示的感应论天道观,并基于感应论的天道观提出以名为教的教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教授以《儒学君子论与人的自我成长》为题,探讨人之为人的重要问题,认为儒家的君子是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明明德”与“致良知”都是自我完善的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丹研究员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为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出发,说明五大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充分继承和升华了中华民本传统特别是“民为邦本”的观念;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以《自因的悖谬——笛卡尔、斯宾诺莎与早期现代形而上学的革命》为题,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现代形而上学之中探讨因果性原理,认为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自因概念是没有原因的(uncaused),这也就隐含了它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以《和体平用: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原理结构》为题,以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之“和平性”为核心,说明“和平性”体现的是一种“和体平用”的原理结构。
下午,与会学者在两个分会场中,围绕“传统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家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报告与讨论。
本次研讨会是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次学术会议,标志着双方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希望继续以“传统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进来,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