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与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05-16   点击量: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5月11日上午,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以“教工政治理论学习”、教工党支部主题党日为契机,邀请王海锋教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专题党课,领导班子成员领学,全体教职工做交流研讨。

  王海锋教授讲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理念创新。但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主要的参与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相对“缺场”。王海锋教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现实境遇并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学术命题”。在哲学维度中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本体论维度、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互动的维度、价值指向与理论旨趣的维度进行研究。从本体论的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在于确认人之作为精神性(意识性)存在的特质以及创造性本性和意识的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路径在于,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每一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即从“无意识状态”进入“有意识状态”,进而在意识自觉的基础上升华为“无意识”的“有意识状态”,或者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刻在场”的意识自觉状态。从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互动的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在于强调这一意识形成于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历史进程之中,并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其价值。从价值指向与理论旨趣的维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在于指出“铸牢”这一意识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专题党课后,全院教职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刘成有院长谈到,学校引进海锋老师后,他结合自己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础,很快地切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并主动发声,寻找和学校发展的契合点,对我们学院哲学专业的发展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学院专职教师几乎都是博士生毕业,都有自己的“科研自留地”,长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深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如何扎根中华大地,积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需要大家在以往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统一部署,完成教学、科研相关工作,拓展自己新的学术增长点,这不仅关乎学校学科发展,也关系到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不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更加清晰、更加丰富,也能让我们中西马三个学科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努力为学院、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志华副院长谈到,海锋老师的报告要点突出、很有启发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脚点是“意识”。“意识”正是哲学研究的问题。他结合中国哲学研究和宗教学研究,对如何形成我校哲学学科的特色并发挥优势谈了自己的设想。

    刘梅副教授谈到,以往在打造马哲相关课程时,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呈现一位形而上学家。最近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真切地意识到,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正如马克思本人从未忘记过对现实的关切,我们的学术研究也应当在时代条件下,深刻把握社会现实,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普遍性,深入把握“两个结合”。

    学院副书记萨敏娜、教工党支部书记常宏等同志也都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许多教师都表示深受触动、备受鼓舞。党的二十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绘制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师在主题教育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思考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哲学”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争创时代一流、国家一流。



初审:杨景仪;复审:萨敏娜;终审:刘成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263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