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文东教授参加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暨第二届太湖书院大讲堂论坛

发布日期:2023-06-07   点击量:

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建构研讨会暨第二届太湖书院大讲堂(2023)于5月20——21日在太湖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苏州太湖书院联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诉求的伦理学表达。


王文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德性或美德是与一定文化系统或文明共同体中作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品性或习性领域有关的个人因其独特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而成的道德上的卓越性或者优异成就。德性论是诠释道家道论及其道德价值观的一个核心议题。道家没有因批判世俗伦理而否认道德的意义,而是希望从道论和自然人性论来构建德性及其实践方法。道家德论呈现出生成上的得道性、实现上的因循性、人己关系上的他人优位性、思与行的一致性以及实践上的规范性。道家德性论作为当代中国美德伦理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理性取向在于:第一,道家德性论的自然主义取向对古代人本主义德性论、解脱主义德性论以及当代的人民德性论,可以形成有效的融合互动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自然主义取向的德性论可以平衡当代德性论中重人为而轻自然重有为而轻无为等的价值偏好。第二,道家德性论的三维结构即道体(德性本体)、德象(德性条目)德用(道术的伦理实践功用),与规范、人格、境界等不相分从中国传统伦理学发展来看能够较为清晰、自觉地呈现德性伦理的中国特色和传统风格。道家德性论并非仅表示人和万物成长、存在的内在基础或表示物我本性之上善,还蕴含着醒世骇俗、弘道立德的鲜明道德立场以自然、无为等来诠释德性之本体、条目及实践存在,展现了道家对于人性丰富性的洞见,希望并确信人类能回归本真。第三,道家德性论在德性条目系统方面的优长特色是,较之于儒家德性的进取性正面肯定性而更具协调性清静应世性,尤其是后来道教发展出以善、恶相分为主系统德目表基本上代表道家认可的美德和共同贬抑的恶德,它们以自然德性论条目补充或平衡人为德性论条目的偏好之不足,体现出自然主义德性论之优长。第四,“道”作为自然、无为、慈、俭、勇等多样化德性的统一者及其伦理思维的批判性、反思性,提供了处理多元主义环境下可能存在的不同德性(如仁慈和节俭、平等和自由等)冲突之思考,为解决多元化德性之间的可能冲突提供启发,可为补救当代美德伦理的辩护性、协调性思维之偏颇提供镜鉴。第五,道家德性论的基础是即世间和出世间的统一,它的自然主义特性对当代伦理学中道义论、功利论和美德论的理论反思及回归于人的存在来思考人的伦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它的“道”观之的视角体现出某种最大普遍主义和最有具体性的现实主义伦理思维形式,从而与现代性美德伦理自我主义进行的跨时空对话有助于反省现代性伦理的强人为性、异化性和非批判性问题,它在对万物、人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秉持同等重视和独到看法也彰显出其中蕴含的人民性、积极性因素对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支持和有效维护。

王文东教授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特约研究此次还参加了第二届太湖书院大讲堂论坛的相关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2634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