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与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党团与学生工作 -- 正文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12-04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支部党员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11月21日下午,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举办第十二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党支部书记刘璇宇老师和全体支部成员参加本次研讨会,本次专题研讨会由党支部副书记张镭宇同志主持。

  2023级文化安全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刘中阳同志,2022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员赵笛舟同志,2023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张小虎同志,2023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刘京承同志,分别以《红色文化遗产利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山水”构建:中华文明的独特叙事与文化表征》《从王弼论“一”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为题,就如何从本专业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进行学理化阐释,作了主题汇报。


  刘中阳同志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遗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在强化共同体意识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与深远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播机制、路径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程度与影响效力。

undefined

  赵笛周同志认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集体记忆是基于数千年来不断交流产生的共享文化符号进而创生的。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使得中国人对山水自然始终保持与之共存的观念。“山水”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作为中国特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中华民族情感表达和文化精神符号;是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承载、共同的文化认同;更是探寻中国文明的源流与发展,建立理解世界其他诸文明的路径与桥梁,展开自然万物的精神向度。

  张小虎同志从王弼论“一”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以无为本”的思想前提下,王弼展开讨论了“一”之涵义的三个层面,即天地万物层面的“一”之为“本”,家国天下层面的“一”之为“主”,执御治理层面的“一”之为“用”。从“一”之为“本”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一”为“本”,即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关联统一性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本体;从“一”之为“主”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一”为“主”,即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关联统一性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的宗主;从“一”之为“用”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一”为“用”,即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关联统一性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施用。

  刘京承同志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对民族主义理论的演化过程的探讨,分析了梁启超两次思想转向深层的原因。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和族民族主义,以及从天下主义到民族国家主义,这两种思想转向所遭遇的阻碍,也象征着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面临的社会危机与困难。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的刘勰娇老师和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婷老师对四位同志的主题汇报进行了评议。两位老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结构、行文逻辑、学界观点组织与重构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及建议。两位老师肯定了四位同志论文内容翔实、结构完整,并且就主题与题目清晰性,修改篇幅和格式使得文章更利于发表等方面做出了评议,并与在场同学展开了富于成效的交流。

  会后,党支部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系列课程学习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结着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必将成为新征程上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党支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学习方式,为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全面学习、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向,与会党员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供稿|安陆

供图|安陆


编辑|郑茜文
初审|刘璇宇
复审|杨景仪
终审|王海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2634

微信公众号